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水的记忆

  ○ 盛依祥

  “挑水”已是一个淡出生活多年的词了。如今,只要你走进乡村的角角落落,都能吃上清澈、干净的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就流到水池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吃水都是就近取材。中苕溪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发源临安原石门乡,流经高虹镇,流经我的村。沿溪的人们祖祖辈辈喝着它的“乳汁”长大。

  原来的石门乡就是现在的“龙门秘境”所在地。那里群山环抱,草木葱茏。水源出自大山深处,清澈,清凉而甘甜。河水是可以拿来直接饮用的。

  清晨,家家户户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扛着水桶去河埠头担水。挑水勤、水缸满是一户人家勤劳的标签,也是一种责任符号。多数家庭都是男人承担这个活。缺男劳力的,也有女人将就。

  水桶的形状大小是根据主人的力气大小决定。讲究的人家将新水桶涂上油漆,使其延长使用寿命。挑水的篇担两端有个洞,系有绳和铁钩,专门用于挑水。风干物燥的季节,水桶则宜底朝天放置;梅雨季节把水桶倒置,是对水桶的一种保养方式。

  长辈总是告诫晚辈“水缸水要满,灶膛柴宜少”。水缸有水,可以应对不时之需,做到有备无患。而柴火不宜在家里堆放过多,为的是防火。

  挑水过后,河埠头就是女人的天地,淘米、洗衣服、洗菜……断断续续,演绎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美丽画卷。晚起担水的也有,这时女人会放下手中活立边谦让。晌午后基本没有挑水的了,不是水质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挑水,是会被人扣上“懒惰”的帽子。

  一年当中,只有一天是傍晚挑水的,那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把水缸水盛满的习俗。水象征“聚财”,寓意是年年有余、聚财进宝。水缸水满了,来年就可以丰衣足食。吃过年夜饭的人们都去担水,挑水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充满着对新年的憧憬。脚步并没有像平时那样的匆忙,而淡定自如。一年的辛勤劳作,仿佛在这一刻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河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清澈透明。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浑浊。特别是春夏之交,暴雨如注,洪水泛滥。这个时候,河水吃不来,就去村子里找井水。看一桶水在辘轳“吱哟、吱哟”的搅动中,缓缓从井深处升上来——铁皮桶被浸得水淋淋,还带上来一团来自大地深处的清新水汽。井水在桶里,亮亮晃晃、盈盈欲溢,连眼睛都能感受到几分凉意。家里买来西瓜,汲新鲜井水泡上,一顿饭工夫,西瓜便添了凉气,沙沙绵绵,如糖如霜,似乎还添了几分甘甜。将瓜尖儿含吮口中的那一刻,那是真是炎炎伏暑里的人间天堂啊!

  年轻人的成长,往往看他(她)有没有接过长辈的水桶担作为一种标配。如果这个孩子会挑水了,则说明长大了。他(她)每天能够坚持担水,是孝顺、担当的体现。

  水缸与桶的大小配比不是成正比的。一只缸盛的水,并非刚刚是几担水放满。挑一担是半缸,二担是大半缸,懒惰的人挑二担也足以够上一家人饮用,勤快的会再去挑上第三担,缸溢满,桶里还有一桶。这好像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勤劳的象征。

  早晨,晨曦刚刚拉开了帷幕,村子里是静谧的,这时候河埠头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争先恐后去挑水,村子弄堂里,听得见“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挑水不同于其他挑担,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脚步重了,水就要晃出桶面落地,步子要稳健、轻盈,双手一前一后紧握绳索。虽然脚步声不重,但还是划破了薄雾的朦胧,新的一天就这样悄悄来到了。

  从村口到河埠头有几十档石台阶,而且比较陡,如果担水人个子不高,那它的绳索应该调得短一点,否则水桶底容易碰到石阶。遇上雨雪天,第一个挑水的人,得用扫帚扫去积雪,才好走路。如果有冰冻,会撒一些稻草防滑。

  水是生命之源。都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其实一滴水也浓缩着一个时代和一个人的影子。它普通得常常被人忘记,可最难忘记的却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往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水乡有菱
布达拉宫上空的鹰
走近南山南
柳韵(油画)
挑水的记忆
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