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发展协商民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理应担负起推动协商民主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市政协以“1246+X”协商议政新格局为总载体、总抓手,持续丰富协商形式、培育协商文化、健全协商规则、提高协商能力,为“浙里协商”品牌提供了市域样本。
内部健全,系统性重构协商议政机制格局。人民政协是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健全完善协商议事格局,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一是健全政协协商体系。发挥政协全体会议集中协商优势,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完善常委会会议议政性协商体系,聚焦党委中心工作和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部署进行专题议政;规范专题协商,针对社会难点堵点问题,邀请党政领导参加协商;推进提案办理协商,施行党委、政府、政协领导领办重点提案,带动提案办理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序开展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和联系部门协商,围绕相关领域、行业问题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政协协商制度。把建章立制作为关键环节来抓,积极健全政协工作制度机制,加快构建互相衔接、上下配套、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三是构建协商反馈闭环。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规范和拓展协商成果报送渠道。强化重大协商成果的跟踪问效,通过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等途径,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运用,进一步提高协商质量和实效,使协商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完整闭环。
外部协同,加强新时代协商民主文化建设。协商民主文化是一个综合、多元、完整的要素集合体,包括理念、意识、理论、能力等内容,对于促进民主决策、增强社会和谐、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学习研究。加强对协商民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的工作方法,掌握协商民主的工作规律。加强人民政协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总结提炼新时代人民政协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深化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党的人民政协理论。二是营造协商氛围。倡导平等协商、合作共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理念,广泛宣传阐释协商民主,做到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推动政协协商有来有往、良性互动、层层深入。三是拓宽参与渠道。增强协商议政的开放度、融合度、活跃度,确保公众得到平等参与协商活动的机会。如设立主席接待日,邀请界别群众参与接待日活动,亲身感受政协民主协商氛围。如探索建立新时代政协协商实践基地,让社会公众通过陈列展示、学习交流、互动体验等形式感知协商民主魅力,充分展现协商民主制度优越性。
横向联动,创新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衔接模式。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深入实践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日益复杂化,协商民主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挑战。加强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形式的有机衔接,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拓宽“政协协商+”模式。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等衔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如市政协创新性邀请100名界别群众列席全体会议开闭幕式,制度性安排新兴社会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协商活动中建言资政,在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二是探索“线上+线下”模式。发挥“协商之治”与“数字之治”的融合叠加优势,深化“数字政协”建设,把网络议政、远程议政、联动议政作为重要衔接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拓展不同意见互动交流、各种观点深入沟通的渠道。三是打造“内引+外联”模式。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如打造“一委一品”,将其他松散协商资源引入到政协协商之中;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政协履职成果为其他协商形式提供借鉴参考;如搭建与智库机构的常态化资源互通机制,促进政协履职能力和协商水平进一步提升。
纵向贯通,健全完善基层政协协商体系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是政协在履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一是优化整合协商平台载体。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主要工作是协商,工作方式是搭台,要秉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类协商平台和载体功能建设,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广泛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切实做到到位不越位、融合不替代、帮忙不添乱,更好释放专门协商机构的潜能和效能。二是构建有序参与基层协商制度体系。坚持以协商主体衔接为基础、以协商议题衔接为纽带、以协商平台衔接为依托,制度化推进基层协商体系建设,如市政协在全省率先制定首个《民生议事堂协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纵深推进民生议事堂等“三位一体”提档升级,推动基层政协协商从“政治性”到“日常化”转变。三是完善政协委员联系服务基层模式。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制度化推动政协委员的力量向基层治理拓展,如将政协委员分解到各乡镇街道,解决基层协商力量薄弱的问题。如市政协构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五联”矩阵,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常态化开展联系基层活动等。
(作者单位系市政协人资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