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宏 源
最近充电宝成了舆论焦点:罗马仕、安克等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旗下多款产品;多款充电宝品牌的3C认证证书被“暂停”;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携带部分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等。
从“出门标配”变成“危险品”,小小充电宝引发全民热议:手上的充电宝还能安全使用吗?不再使用的话,又该如何更科学环保地妥善处理?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充电宝还安全吗
近日,南太湖新区居民陆俭林亲历惊魂时刻:某购物平台购入的“浩酷”2万毫安充电宝充电时突然鼓包、冒烟,他及时泼水灭火才避免火灾,“55.89元买来,用了不到10次!”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生产商深圳浩酷科技今年3月就因同容量产品质量问题遭投诉退款。
从全国各地看,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这是否意味着其已成“定时炸弹”?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网售充电宝不合格率从19.8%攀升至44.4%。针对市民疑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明确回应:未被召回的充电宝可继续使用,但需遵守公共交通禁携规定。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2023年8月将充电宝纳入3C认证目录,2024年8月起列入强制要求。有3C认证的充电宝经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特殊工况安全试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风险。不合规充电宝存在更多隐患,特别是在高温、震动、跌落、挤压、重物冲击、过压、过流、短路等情况下。
记者注意到,网上还有一些帖子说部分充电宝标注循环使用标识(如数字“5”“8”),有消费者误认为代表使用年限。对此记者咨询专业人员,对方澄清:该标识仅指塑料外壳回收分类编码,与电池寿命无关。
市民如何判断手中的充电宝是否安全?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的安全判断方法:“一看是否鼓包。一旦发现充电宝外观鼓包,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二看是否异常发热。如果使用时感觉充电宝格外烫手,表明其热管理可能失效,存在热失控风险。若冷却后复用仍迅速过热,则基本可判定该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可再用。”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的通知》,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于今年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全面加强充电宝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部署行动,开展全域集中整治。
“烫手”充电宝咋处理
南浔区南浔镇居民沈心近期专注研究充电宝回收:“废弃充电宝属有害垃圾,不能随意投入社区‘袋式回收吧’,需专业处置。”
前不久,南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举办了旧物回收活动。沈心把家里废弃的2个充电宝交给了现场工作人员,“回收价0.5元/1个,挺好。”
面对大量无3C认证产品淘汰在即,部分二手平台曾出现“充电宝盲盒”,以“机场尾货”“特殊渠道”为噱头销售。记者查证时该类商品已下架,但无认证产品仍以低价流通。
记者为此咨询了相关律师,对方指出,自去年8月1日起,任何以营利为目的、持续性的销售行为(包括二手平台上的商家),都必须确保所售充电宝通过3C认证并标识清晰。无3C认证的二手充电宝,禁止在平台进行经营性销售。个人偶尔转让自用闲置充电宝(非营利、少量)则不受此规直接禁止,但一些已被撤销认证、明确召回的特定品牌产品,二手平台已普遍禁售。
那专业回收还有多远?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袁文超建议,相关部门可建立专项回收机制,将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交由专业机构统一处置或置换。但他也表示,当前因单个充电宝体积小、回收价值低,其回收体系远不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完善。他认为,如何在规范框架下实现健康发展,将成为充电宝行业面临的重大考验。
新规倒逼下,充电宝行业或将迎来深度洗牌。业内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打消公众对充电宝的安全疑虑,关键要形成行业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产品的生产、组装、销售、回收等环节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