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杰
古镇杳远,书院遗香
皋塘形成后,农业生产遂在此流域得到发展,也就有了生活气息,留下了许多人文典故。
宋嘉泰《吴兴志》记载:“梵业院:在县东北高塘沿湖。钱氏建,号护明。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这段文字是指五代吴越国钱氏主政时,在皋塘沿湖处建起一座古刹——护明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梵业院”。同时期的唐宋寺院中,地处太湖流域又见于史册的另有彭城村建于唐代的国安寺、无胥村建于吴越国时期的报国寺,另外在今天吴兴区所在的原乌程县各溇港所在地,也有一些吴越国时期所建的寺院,因此皋塘是太湖沿岸最早建筑寺院的地方之一。梵业院,当地俗称飞锡寺或皋塘寺,元代著名文人杨维祯(1296-1370)留下过一首《皋塘寺诗》:
陈氏尚书留别业,绀宫不受劫灰尘。
客骑欵段寻东社,僧卸袈裟拜北辰。
水自洞庭来护月,山从鼓吹记生申。
何时来十西枝地,同向箕山作外臣。
与杨维祯一起同在梵业院题诗的还有本地著名诗人沈贞,其诗云:
尚书别业东湖上,舍人招提事已非。
青鸟西来王母降,老僧东指竺僧归。
贝多幡尽楞伽咒,罽叠糿联衲缀衣。
欲话前朝寻旧迹,古碑零落对斜晖。
可见梵业院(皋塘寺)在元代仍影响较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梵业院所在之地,元初和四安古镇一起成了长兴境内两处设立巡检司的地方,巡检司署负责捕盗和稽察基层治安,多设在交通要道或者集市交易之地。后来又设立了税务司,成为了元代“长兴四镇”之一,另两个分别是宋代就有的和平、合溪古镇,可见皋塘镇从元代起成了长兴境内太湖沿岸的经济、军事重地。
比皋塘寺更有名的则是东湖书院。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东湖书院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蒋村,元里人蒋必胜创立,申请除山长一员。元末兵废。”蒋村,即今滨湖村的西蒋自然村,是蒋必胜家族所居之地;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湖书院即办在皋塘镇。此书院起初是私学,由蒋必胜创办。至治元年(1321),东湖书院在全国已经有了较大影响,由蒋必胜之弟蒋居仁申报朝廷中书省,获得正式命名为“东湖书院”,并于泰定四年(1327)置山长一员主持教务,是其时全国有影响的四十所书院之一。后来,蒋氏子弟又不断扩大规模,还曾延请杨维祯来到东湖书院任教两年有余,使其影响更大。杨维祯曾作《题义门蒋德芳东湖书院诗》:
匹士义门名已表,学宫书院美犹传。
范庄未觉师模重,苏谱惟知族属全。
况是私恩生万口,政须吾道计千年。
谁家孙子破门户,当日宁无百亩田。
可惜的是,从元末的1357年开始至明朝正式成立的10年间,朱元璋手下大将耿炳文部与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曾经在长兴发生过大大小小十次战役,太湖流域是双方部队重点争夺的地盘。皋塘古镇、东湖书院、梵业院都遭受重创,特别是东湖书院从此废弃永成遗憾。
皋塘镇在明洪武二年(1369)重设巡检司,设巡检、司吏各1人,为明代长兴五镇(新增了水口镇)之一,又逐渐恢复了元气。太湖流域在明代成为了全国的丝绸业重地,《大明一统志》记载:“绫、丝、绵,(湖州)各县皆出,视他郡甚佳”,有“湖丝遍天下”之誉,成为了闻名全国的“丝绸之府”。清《长兴县志》记载:“乡民善织,有绵、绸、绢、丝,统称为‘湖绉’,绢定列为贡品”,指的就是太湖沿岸的乡民擅长丝绸纺织之术,比之种植粮食更能发家致富。作为太湖边的唯一水路集镇,皋塘镇自然是繁华一时。明朝一直重视太湖溇港的疏浚,甚至于明成化年间专门增加了治农县丞一员兼管水利,其办公地点就设在皋塘镇,统一管辖境内34条溇港事务。
皋塘寺,在遭受了元末战乱后,一度式微,只剩下殿堂一座。据丁元荐所作《无为堂碑记略》,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丁史氏增建无为堂,扩大了皋塘寺的规模。丁史氏系东林党元老丁元荐的曾伯祖母,即丁元荐曾祖丁曜的大嫂。他在碑中记云:“(史氏)西城觅果,向缔佛缘,通寺皋塘,礼谒望朔。见殿仅存其一,无复有堂,深慨其制之未备也,奋然捐资专构运成,曰‘无为堂’,仍舍田二亩以奉香火。”皋塘寺扩建后,又成为古镇的游览地,明代举人臧继华(臧懋循的叔叔)夜宿寺中,写下一首《皋塘寺夜坐诗》:
傍湖古寺半塘回,肃肃松风宝殿开。
清磬乍闻三箬外,名碑犹记六朝来。
齐心见月明祇苑,趺坐看云护法台。
自是寂寥禅定后,夜深此地望三台。
清康熙年间的举人、诗人丁凝,也写下过一首《皋塘寺僧舍见梅诗》,称赞初春雪后赏梅的情景:
三径游踪熟,松边蹑屐来。
又逢春雪美,况值春梅开。
瘦影摇书幌,幽香落酒杯。
看花何惜晚,不许寺钟催。
进入到清代之后,离皋塘寺不远的另一条太湖溇港夹浦港,成了更重要的水路门户,在清代同治《长兴县志》的描述中,夹浦港宽三十余丈,而鸡笼港宽仅二丈六尺,故而皋塘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裁撤了巡检司,集镇遂被乾隆年间设镇的夹浦所替代。皋塘寺虽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大殿,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但离开了集镇闹市的依托,同样挽回不了颓势,庙址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曾改办粮管所、高道寺丝浆厂,今已无存。皋塘古镇日益冷落下来,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恰恰因为皋塘成为偏处一隅的小村落,鸡笼港这条太湖溇港却反而较好地保留了原始风貌,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