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笛
伯父遗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等待,很多事,在等待中走向永远的遗憾了。”没能在伯父生前就整理他的文稿,并向他咨询、与他交流、让他高兴,已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伯父退休后,开始写回忆文章,回家祭祖时交给我一些手稿,并附一短笺——“伯伯写了一点东西,自我欣赏而已,今抄了带给你,帮助修改一下。总的来讲,是一些心情的表露,若对后人有益,求之不得。有关回忆部分,有待继续。先后顺序尚未排定,一事一稿,调整不难。”我看后觉得很好,既能让我们晚辈了解许多往事,又能使他的退休生活在动脑、动笔中活跃而丰富,就鼓励他多写一些,并说:“您写,我帮您整理、打印出来。”他高兴地问:“你工作这么忙,还有空帮我弄这个?”我答应道:“没问题!”
我在电脑上建了个“周志平文集”的文件夹,刚开始整理了一篇,就因工作分心而耽搁下来。总觉得伯父身体硬朗,有的是时间,等他慢慢写,等我今后空闲下来再潜心整理不迟。
怎么也不会想到,2017年9月11日清晨,来电铃声把我惊醒,湘宁弟通知我:伯父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仿佛内心的精神家园瞬间坍塌了,我一下子愣住了,继而伏案放声痛哭。
我马上赶到南京,走进那个熟悉的家门,只看到,空空荡荡的客厅里摆放着伯父的遗像,那个熟悉的身影再也不会在大院门口接我,那个亲切的声音再也不会呼唤我的名字,那个爽朗的笑声再也不会响起了。
参加追悼会后,我就赶回了家,按照伯父的夙愿,他将归葬家乡,我们要为他在家乡开个追悼会,迎接他魂归故里。家乡因他的事业成就而荣耀,乡亲们因他的热心帮助而怀念,家人们因他的深情大义而感恩。
湘宁弟把伯父的所有遗稿都交给了我,我却久久不能整理,每一次翻开,我都会沉浸在痛苦的思念中,难以为继。在伯父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我只能流着泪写下一首诗祭奠他:
哀 歌
——伯父周志平先生周年祭
您是我命中掌灯的人
领我一程又一程
山路通天无尽头
黑夜有您胆气生
您是我命中掌灯的人
教我一程又一程
风雨之中路难行
冬天有您不觉冷
您是我命中掌灯的人
陪我一程又一程
转身之间人不见
千呼万唤无回声
您是我命中掌灯的人
看我一程又一程
捡起灯来细细擦
学您做个掌灯人
四年多来,等到内心的伤口结疤,我觉得可以实现心中的承诺了。在湘宁弟、湘群弟的支持下,我把伯父的手稿、照片、书信、档案,一一收集、筛选、整理,仿佛再一次与伯父同行、相谈。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日子里,我一次次被启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激励。
据家谱记载,伯父谱名祥缙,字敖金,是周敦颐的二十九世孙,生于193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比我父亲小四个月。按家乡习俗,我应叫他叔叔,但一直以来,我家三兄妹都叫他伯伯。是何原因?已无从确认。我猜想,应该是源自我妈妈的教导,妈妈是湖州人,湖州人把叔叔都叫作伯伯。妈妈教我们这样叫,我父亲可能也就不去干预了。另外,其中应该也有一层尊称的含义。
在我的印象中,伯父一直就是令我尊敬又很亲切的形象,在贫穷、疾病、歧视笼罩下的我的少年时代,他总是像一束阳光,穿破黑暗,照进我家、照在我的身上,使我感到自豪、温暖和力量。时至今日,我仍记得那一次次被阳光照亮的场景:他寄给我家的汇款单、药物;他穿着一身海军军官制服,高声呼唤着走进家门;他送给我的铁质玩具手枪,并教我如何使用;他出差为单位采购珍贵的高考自学丛书,自费留下一套,特意绕道回家送给我,千叮咛万交待后匆匆登车离去……
有人说,对于男人,迟早有一天会感到基因的召唤。从1979年我父亲去世后,十四岁的我开始与伯父通信,在此后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如果说父亲是我人生的原动力,那么,伯父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对我而言,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辈,指导、引领、帮助着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在我求学的路上有他,在我工作的路上有他,在我文学梦想的路上有他,在我创业梦想的路上有他。
现在,伯父以文稿的方式,又坐在我的面前。我看着文稿,在电脑上打出一个个字、一次次校对、一遍遍编排,时而恍若我行走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中,时而恍若他行走在我的思想和情感中。
这些年来,我读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交往过很多人,对于美好人格的诸多形容,如光明磊落、正直善良、敢做敢当、豁达开朗、平易近人、助人为乐、情深义重、艰苦朴素等等,总觉得只是抽象的标签,或是溢美之词。如果集于一身,在现实中难得一见。而在伯父身上,这些品格时时闪现,令我感慨,而视作榜样。
黄庭坚对周敦颐的评价是:“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我感觉这段评价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起来,我想,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要等待,很多事,在等待中走向永远的遗憾了。”此时,我遗憾于没有当面告诉伯父:我原以为自己不幸,却庆幸有您;我原以为自己寡助,却感恩有您。一路走来,我害怕让您失望,一路努力,我想活出您希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