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慧
如果是出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大可不必去往乡村的,因为大隐隐于市,因为心远地自偏。不过,在德清县莫干山山麓脚下的东沈村,的确仍有一些“桃花源”的意境。
沿着筏头老街一路进来,道路两边的老房子让年代一下子变得久远了些。正是夏日,清爽的绿意扑面而来,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竹林,在车窗外飞快地流动,应接不暇的风景让眼睛与脑海都难以抉择记住哪一帧美丽的画面更好。《桃花源记》中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东沈村则有一条盘溪,一路顺着村子流过,岸边苍山绿树,溪水清澈,溪石奇异,有时还能看见几条悠哉的锦鲤。而溪边的金丝桃、栀子花、无尽夏等花朵,一片烂漫,沿岸也种植了很多株桃树,想来春天应是桃红竹绿的胜景。
山是沉稳的,水是灵动的,盘溪让东沈整个村子变得气韵生动。溪水一路奔流,遇到顽石,激起雪一般的水花与泡沫,在人工建造的鱼鳞坝,悬起一道道小飞瀑。水流的声音是很动听的,像一种生命的律动,充满了欢乐和活泼。沿岸步行,很想下去玩水一番,那是孩子们童年里的乐趣。小时候的暑假,笔者在山村的奶奶家度过,夏日午后,我每每流连于山中溪涧。水很清,阳光穿透溪鱼的影子;水很凉,浸泡在溪中的瓜果再吃起来就很清甜凉爽。最喜欢的是翻螃蟹,在水流不多的地方,翻开溪石,就能抓到螃蟹。眼前的溪水奔流,过去山里人曾用以放排运竹,许有“水上漂”之景,在谐音中故而有了筏(pái)头之称。
如今的盘溪边修整了一条太公堂步道,东沈村是一代辞宗沈约的故里,村口的墙上刻有其著名的《八咏诗》,走不多远是气派的祠堂。吸引我注意的是祠堂前的两块上马石,据村里老人证实这是当年的石头,从老房子的墙基中找来放置此处。我不知道真伪与否,这让我想起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墓前的那些石像,听闻也是在老人们的古早记忆与代际流传中从村里翻寻所得。就像“桃花源”也许只是一个传说,欣然前往,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但似乎又在千古的时光里留下了一点若有若无,变得有迹可循。《武康县志》记载东沈村曾名“小桃源”,溪边遍植桃树,也许这里的确寄托着先人祖辈们对于“桃花源”的想象与向往。
沿着溪流再往村里走去,这里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座上世纪80年代投入50万元建立起来的大会堂,里面的布置让人联想到文工团的汇报演出。这是村人们现在说起来依然感到自豪的事情,曾经的东沈村发展得很好,曾开设毛竹拉丝厂、丝绵厂、棒冰厂,连银行都有。大会堂对面的山崖有“为善最乐”的摩崖石刻,传为宋元旧迹。出于对河口水源地的保护,这里已经没有太多厂家了,但村里自有一种恬淡安然,就像这里存留的古旧房子。比如清代建筑宣家门楼,门楣上是徽派砖雕,门额上刻有“长发其祥”,算是完好难得。宣家大院附近铺设着石板路,用石头砌着矮墙,与古老相融。也许,拥有足够久远的追寻也是村人们的底气和自信。
《桃花源记》里所写,至今吸引的是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最为人所道的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东沈村,我同样感受到了一种桃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