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兴港,一代人忘不了的记忆

一九七六年初,开挖长兴港的工地现场
一九九一年十月,长兴港入太湖口,拉开修筑太湖大堤工程序幕

  许金芳

  长兴港,自小浦黄泥潭分合溪水之一股,向南流经小浦镇,汇右岸八都岕、杨林涧之水,经竹山潭至画溪桥,汇右岸姚家桥港之水折向东流,穿过雉城,经下箬寺直流新塘口入太湖。长兴港,横穿长兴平原中部,带着一方水土的气息与川流汇合,融入太湖之中,成为碧波荡漾。

  长兴港在1976年以前称箬溪,古时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因夹港两岸悉生箭箬而得名。分为两段,上游自黄泥潭起至画溪桥,古名筱浦港;从画溪桥至新塘口,古称箬溪;雉城镇龙潭湾东段称下箬,绕城西段称上箬。上箬、下箬唐代并出美酒,“醇美胜于云阳”。沿上箬溯8里,“溪将罨画通”,名罨画溪,又名西溪,为古时长兴有名的风景区。“花时游人竞集,半有罨画亭。”宋刘焘诗赞罨画:“竹林深处杜鹃啼,两岸青青草色齐;欲识人间真罨画,朱藤倒影入清溪”。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兴港还是从前的南护城河,宽不过七八米,河深一二米,河南岸东侧是当时的粮管所仓库的大米装卸码头,西侧是食品厂的后方卸货之地,整段河道不过六七百米。虽然东西两侧连着长运公司造船厂和一些支线河流,但全属内河,制约了长兴的发展,发挥不出长兴港应有的作用。同时,狭窄的河道,也为雨季时上游的洪涝险情埋下了隐患。

  为防上游汛期洪水泛滥和水运的需要,1975年冬,长兴县决定重新开挖拓浚长兴港,在那个年代这件标志性的历史大事成为当时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全县32个公社组成31个民工团投入施工,最高出勤13万多民工,县机关部门干部职工数千人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战斗在开挖长兴港的工地上。当时长兴有40多万农民,也就是说每3名农民中就有一个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为此,浙江日报还在1976年的1月18日以《长兴县委树雄心立壮志 率十万大军开挖长兴港》为题专门报道了此事。长兴港工程西接泗安塘、北连合溪新港、东流入太湖,全长约30.22公里。自林城分洪口至太湖口长25.02公里,自小浦镇至太湖口18.8公里。小浦镇至画溪桥段5.2公里,工程以整理原河道为主。画溪桥至县城(雉城)仓桥4.8公里段,河道以裁湾拉直为主。仓桥至杨湾1.8公里段,工程自仓桥新开一段河道至大桥头向东达杨湾;杨湾经上莘桥、阔板桥,至朱家大桥新开一段河道,流经东浜村,由原新塘口入太湖,全长7公里。1976年1月底,长兴港基本完成土方开挖任务(闸门、砌石护岸、新建改建桥梁等配套工程除个别外于1978年完成),共开挖土方515万立方米,河面宽40至60米,河底高程1米至2米,允许最大泄量为325立方米每秒,是长兴历史上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水利工程。从此,画溪经过修理开挖被命名为长兴港,一条比县城古老的画溪,以新的长兴港面貌依然穿城而过,给县城增添了妩媚的气息。

  现在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在当时开挖长兴港时,需要人们“一铁耙、一铁锹、一扁担”开挖出来的。他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工具自己带、铺盖自己带、粮食自己带,搭个简单的草棚,吃住全在工地上,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当时挖一立方土大概2000多斤,只有5分钱的补贴,一个成年男子一天大概能挖1.5立方,也就是8分钱的收入。当时农民工们的无私奉献,至今仍刻在长兴老百姓的心中。整个工程难度最大的是新开河到阔板桥一段的施工,由于土质原因,每一段都是黏土,因此经常发生滑坡。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负责施工的公社调来了大型机械,拓宽了河堤,这样一来就多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那时的农民工们发挥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挑灯夜战,绵延十几公里次第亮起的灯叫人看不到尽头,用万家灯火来形容当时的工地场景是最贴切不过了。

  长兴港,作为长兴县近现代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长久不懈地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既是长兴县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更是滋养两岸魚米之乡的富美之河。它静静地流淌,述说着一代长兴人艰苦奋斗踔厉奋发的风采,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大气开放、实干争先”的长兴精神。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长兴港与时俱进。2008年,长兴县印发《“清水入湖”二年行动总体实施方案》,通过对沿河排放污水的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在线监察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通过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示范推广测土配方和肥药减量控污增效集成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河道清淤并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措施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全面改善长兴港入湖水质,到2010年水污染物指标均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实现“清水入湖”目标。2012年起,分期投资上亿元人民币,为长兴港砌石护坡35.96公里。如今的长兴港运输功能逐渐淡去,经过几年砌邦筑岸拆迁改造,原来的矮旧老房不见了,一排排绿树,一片片鲜花,一幢幢新楼守卫在长兴港两岸。慢慢地变成景观河道生态走廊,串联起长兴厚实凝重的历史人文和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

  长兴港,将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春华秋实,它是长兴经济发展与腾飞的历史见证者。

  (题图照片谭云俸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长兴港,一代人忘不了的记忆
玉溪生小像砚
篆刻名家陆树基
东沈村里觅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