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唯
网络时代,起风很快,跟风很容易,熄风的时候更是万籁无声,毕竟网络的遗忘速度惊人,甚至可以让你觉得从来没有存在过。以至于一条裙子、一块牌子都能成为网红,最终又被丢在某个角落氧化、生锈、腐烂,当然也没人问它们愿不愿意。
去年火起来的“我在××很想你”,成为各大社交平台文艺式打卡的标配,后来又出现了“我在××等你很久了”“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连历朝历代的陵墓陵寝景点外都有了奇奇怪怪的思念牌,一种很新的“发风文学”悄然迷窜。然而,这股风从表达思念变成社交资本再变成土得掉渣的嫌弃,只用了几个月,模仿和从众的脚力也没有很持久。
这块路牌仅仅是网络“跟风潮”的一个缩影,“跟风”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罕见。人是社会性动物,有一种与他人建立连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烈需求,当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情并受到认可或表扬时,他们可能会试图模仿以获得同样的认同感;跟风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其他人已经成功或经历过某件事情时,模仿他们的做法可以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这样做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时候我们倾向于将决策责任交给群体,以减轻个人的压力和责任,这便是群体决策的避害优点,因此,当其他人做决定时,他们会跟随,认为大家的选择更为可靠。
风起时,沙走草动,必然会惊起许多人心里的波澜,但撇开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多数人只看到表面现象,冲进风里一顿转悠,晕头转向地出来,创新思考的能力如同被点穴般锁定。
喧闹的世界,嘈杂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独立自由地思考并不容易,需要对抗外部的种种裹挟,理性不太好保持。“羊群效应”里,环境给行为和思维画出一个圈,入圈入流的成就感在慢慢渗透,独立在圈外,反而显得突兀。
情感并不能代替思考,感觉并不具备证明真理的力量,但速成的诱惑、舆论的导向、名声的传播,有形的无形的一切生成积极的消极的情感,渐渐生成了一股压力,不断阻挠理性探头。最近沸沸扬扬的眉笔掉粉事件,网络头部主播曾经吃的是跟风观看消费的红利,如今也要承受集体跟风撤退的痛。但这股掉粉之风比起曾经一哄而上捧起他,明显是有了更多理性思考的成分。
起风时,静一静,等一等,想一想,去了浮躁的扬尘再走入下一个台阶,个性的张力下有更多独特的惊喜。那些追求认同的心灵,时常迷茫,偶尔反抗,诡异的魅力蔓延过也枯萎过,真实的自我在理性的光芒照耀下,依旧有完整的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