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哲勇
安吉的冬日,山林间弥漫着凛冽的寒意,每一丝冷风都似能穿透骨髓。而父亲的离去,更让我陷入了无尽的凄冷与哀伤之中。他以鲐背之年,安详地告别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告别了满堂子孙,去往那遥远的天际,只留下我们在这尘世中,深深缅怀。
父亲生于1931年农历9月28日,吴姓,名德银,字学恒,作为吴姓祖宗吴泰伯族谱排行(丽水市龙泉周源吴连佐公后裔)的第108代孙,他的生命从一开始,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在安吉孝丰镇潴口溪村锹窑坞的山坳里,父亲度过了他漫长而又充实的一生。在这里,他看着子女们成家立业,孙辈们茁壮成长,重孙辈牙牙学语,四代同堂,近30人的大家庭,满是生活的烟火气与亲情的温暖。
父亲对土地的热爱,深入骨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农村集体经营的热火朝天,还是八十年代后土地承包到户的自主耕耘,他都始终如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日天未亮,便能看到他走向田间的身影,日落西山,才伴着余晖归来。他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地耕耘着每一寸土地,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对生活的希望与坚守。他常说:“人勤地不懒,只要肯下功夫,日子总会越来越好。”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全家都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也始终秉持着节俭的美德,一分一毫都不浪费,家中的物件,哪怕破旧了,他也会细心修补,继续使用。他常教导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如同一棵苍松,屹立不倒。他坚守正道,从不动摇,对待每一个人,都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公私之间,他界限分明,绝不因私废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担任生产队会计期间,对集体利益的守护,可谓是殚精竭虑。每一次粮食和财物的分配,他都反复核算,确保公平公正。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农户,他总是格外关照,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他常说:“大家都是一个生产队的,要互相扶持,不能让任何一个人饿肚子。” 要是有人企图损害集体利益,他定会挺身而出,严厉斥责,哪怕因此得罪人,也毫不退缩。在生产队向国家交售公粮、运卖竹木等农副产品时,他更是严格要求,坚决杜绝 “以次充好” 的行为,他说:“这是国家的任务,我们必须诚实守信,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的诚信之名,在十里八乡广为传颂。农村实行 “田地林木承包责任制” 后,周边邻村的山林,都放心地交给他管护,这份信任,是对他为人的高度认可。
父亲的善良,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同情弱者,只要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每到春播时节,总有几户邻居家断粮,像陶姓人家,常常揭不开锅。父亲和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将家中的粮食送去,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母亲养的老母猪下崽后,一些人家想买小猪却凑不出钱,父亲便让他们先把小猪领回去,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他常说:“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 还记得七十年代,生产队的俞姓村民突发重病,急需送杭州救治。父亲得知后,不顾自己严重晕车的身体状况,毫不犹豫地陪同前往。一路上,他强忍着不适,悉心照料病人,直到将其安全送到医院。他的善良,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关心,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改革开放后,社会飞速发展,然而,贪腐案件也时有发生。每次听到这类消息,父亲总是义愤填膺,他疾恶如仇的性格表露无遗。他常借此机会,对我们这些在外工作担任要职的子女进行廉政教育:“你们在外为国家做事,一定要清清白白,千万不能拿人家的好处。” 平时,他也时常叮嘱我们,要坚守底线,廉洁奉公。他的这些教诲,如同警钟,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父亲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正直、善良、诚信的品质。他的处世准则和生活态度,是我们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本心。
2025年1月10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写下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为了缅怀他,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我们会将他的教诲铭记于心,将他的品质传承下去,让他的精神在我们的生命中延续,在家族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