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无作业日”解锁无限可能

  媒体报道,我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推出的每月一次“无作业日”成为家长圈热议的话题。学生没作业,书包留学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触及了教育减负的敏感神经,更引发了关于学生自律性、亲子关系以及教育本质的讨论。

  面对“无作业日”,有家长担忧,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孩子的自律性不足以支撑他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恐怕“无作业日”会变成“放羊日”,导致学业荒废。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被作业填满的日程,突然的“自由”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也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周中难得的放松时间,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增进亲子关系。

  事实上,从校方的反馈来看,“无作业日”实施后,孩子们确实展现出了多样化的活动选择,无论是骑行、画画还是参与家务,都体现了他们在自主时间内的积极与活力。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探索自我、发展兴趣的机会。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还是人的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无作业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作业日”背后的逻辑,正是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可以说,“无作业日”不仅仅是一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措,更是一种对个性化需求的尊重和满足。在“无作业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孩子们得以挣脱传统作业的束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热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路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未知,享受学习的乐趣。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是纯粹的、自主的,也是最能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

  当然,对于“无作业日”可能带来的自律性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但当某些孩子将“无作业日”视为拒绝一切额外学习的“免死金牌”时,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教育问题,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家长应该利用“无作业日”的机会,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教育者的殷切期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和需求。“无作业日”的实践,正是对教育真谛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探索。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不妨给“无作业日”一些掌声。希望以“无作业日”为契机,大众能够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舒展成应有的姿态。

  (孙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让“无作业日”解锁无限可能
让户外运动有“景”无险
优质本科扩招也要纠偏“重研轻本”倾向
减肥,从更新认知开始
别让“睡个好觉”成为奢望
失信惩戒当刚柔并济
东方美学为媒 中国动画电影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