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质本科扩招也要纠偏“重研轻本”倾向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配度,是扩招背后的底层逻辑。

  近日,我国多所“双一流”大学宣布今年本科将要扩招。清华、北大各扩招150名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增加本科生招生名额超100人,中国农业大学则将扩招500名本科生……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优质本科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优质本科的扩招,能够满足更多考生上好大学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但也要看到,即便优质本科扩容,但当下高考报名人数超过千万,“双一流”高校招生人数在整个高等教育大盘中的占比仍然偏低。

  而优质本科扩招不是简单地加名额,也不是平均发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配度,更好发挥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是扩招背后的底层逻辑。

  所以,人们会发现,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精准扩容,是这一轮扩招的显著特征。比如,北京大学新增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将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扩招之后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这是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持续扩招,很多名校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扩招步伐,各个高校本科生扩招幅度仍较小。

  因此,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更关键的恐怕不仅在于高校师资数量、教学设施的扩容,而在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将更多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投入本科生教育,还是投入研究生教育。而这需要对一些高校“重研轻本”的倾向进行纠偏。

  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深刻影响培养质量。近期一系列硬核科技成果的涌现,彰显了我国的人才培养成效,也进一步凸显了人才竞争力在国家科技创新全局中的作用。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以AI人才培养为例,麦肯锡2023年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而且,随着AI在产业中的应用加速,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加快培养兼具技术和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优质本科扩招,不仅要回应老百姓上好大学的期待,更要立足培养能适应未来科技发展需求、引领并主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扩招只是第一步,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评价机制等深层次改革更值得期待。

  (卓如,载自《新京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让“无作业日”解锁无限可能
让户外运动有“景”无险
优质本科扩招也要纠偏“重研轻本”倾向
减肥,从更新认知开始
别让“睡个好觉”成为奢望
失信惩戒当刚柔并济
东方美学为媒 中国动画电影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