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志松
一团白面,添加上红蓝黄各种颜料,再经指尖轻捻,转眼间就变成憨态可掬的动物或生动传神的神话人物,郑成常常为拥有这样的才艺而欣喜不已。
12年前,德清姑娘郑成从中国美院毕业,并留在杭州工作。3年后,看到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她毅然回了家乡。
“我父亲是一名职业画家,他一直希望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有一番成就。我30岁那年,父亲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国宝级面塑大师萧占行在招收学生。”郑成回忆,在父亲的鼓励下,2019年秋天,她踏上了去广州拜师学艺的路。18天的强化培训,郑成每天要花15个小时以上,呆在教室里,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潜心练习。“也许是有点天赋,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高强度训练,在家里从来没摸过面团的我已得心应手,捏什么像什么了。”郑成说。
面塑,以前叫面人。说起面塑的难点,“开脸”最难。“面塑人物的大小要根据头的大小调整,用多少面‘开脸’,必须一次拿捏好,不能增也不能减,这就需要功力了,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郑成说,“老师‘开脸’花了5分钟,而我开出一个满意人物的脸,需要18个小时,大概要重复二三十遍。”
2020年6月,郑成应莫干山赏花节邀请,帮助制作2盆杜鹃花面塑,这是她第一次自创作品。虽然花费了几天,但作品获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从此,郑成在这条传承非遗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短短几年时间,她制作的成塑作品已有好几万件,其中大型作品30多件。
走进郑成的工作室,一排排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的面塑映入眼帘。个性十足的十二生肖、貔貅,造型独特的二郎神、关公等,一件件面塑作品惟妙惟肖,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面塑的世界里,郑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在2024年杭州“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上,她设计制作的面塑“南方增长天王”荣获一等奖。她的作品“关公”,荣获浙江省首届工艺美术创新创意设计作品展传统组银奖。
作为面塑技艺传人,郑成对面塑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无论面塑怎样发展,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经过5年多的锻炼,现在郑成已经能够进行原创设计。她认为,作为中国的传统手艺,面塑必须要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坚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