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往返于“冰窟”与酷热间——

制冰工人陈建根的“冰火两重天”

扫一扫 查看更多内容

  H记者 施莉娜

  制冰、进库、储存、出库、运输……连日来,在南浔区菱湖镇渔业渔都交易中心的一制冰厂,今年57岁的制冰工人陈建根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随着高温天的到来,市场对用于鱼类降温保鲜的冰块需求量急剧上升,冰块也到了一年中最畅销的时候。

  记者在冰块储存车间外看到,一辆辆鱼类运输车排起了购买冰块的长队,每当储存车间门被打开,一阵阵寒气从“冰窟”中扑面而来,顿时感觉全身毛孔收缩,激起一身鸡皮疙瘩。

  室外是高温,酷热难耐,室内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寒冷刺骨,对于制冰工人陈建根来说,每天往返于“冰火两重天”是工作的常态。

  在一千平方米的制冰车间里,机器隆隆作响,开足马力赶制冰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冰也是一样。制冰池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橡胶膜,排列整齐的冰模子里注满水。陈建根说,制冰一次生产周期是30多个小时,特别是夏季,要想冰块实心,就需要更长时间。制冰池一次最多能生产35吨冰块,现在正值旺季,有时候一个上午就能全部售空,需求大了,价格上也相对涨了一些。

  每年7到9月是制冰高峰期,这些天都是满负荷运作,但仍是供不应求。陈建根现在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有时候夜里一两点就得起来,每天睡不到5个小时,为此,他还请了两名兼职工。

  制冰是个体力活,每块冰都有50公斤重,搬运和储存都要靠人工来完成。只见他用钳子一夹,双手一起用力,50公斤重的大冰块“嗖”地一下滑到了叉车上。“钳子怎么使力很关键,利用冰块的惯性滑动,搬起来就不那么吃力了。”这样的动作,陈建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这份冷差事并不解暑!”他打趣地说。

  往返“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环境,他身上的衣服却从没干过。他说:“趁着现在生意好,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忙活一上午,下午前来购买冰块的车辆渐渐少了,中间得空,陈建根从“冰窟”里出来,稍作休息会儿后,又起身向制冰车间走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湖州晚报·散文诗月刊》创刊已有十周年
不断往返于“冰窟”与酷热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深度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码上湖州
   第07版:漫评
   第08版:博览
   第09版:理财
   第10版:湖图
   第11版:图解
   第12版:公益
平安银行联合浙北集团践行促消费、稳增长
感知中国当代散文诗的发展脉搏
制冰工人陈建根的“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