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新观察之一

这届银发族,有啥不一样?

  编者按:根据《湖州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8721人,占总人口的21.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2540人,占15.5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0.42万人,占3.89%。预计到2025年,全市老龄人口数量将达88.35万人,占比达31.43%,在2035年左右老龄化的比例将超过35%。

  这个数据背后,是每一个家庭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养老问题。养老,正逐渐成为时代命题。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有老的一天。那么,今天我们怎样养老?

  即日起,本报推出养老新观察系列报道,持续关注养老之变。

  H记者 陆晓芬 邵丹红

  盛夏时节,德清莫干山脚下,高耸苍郁的水杉通向一望无垠的千亩农田,尽头是一栋灰白色建筑,格调高级、艺术满格,身穿休闲牛仔裙的陈红仙正在给客人准备九宫格早餐。

  3年前,陈红仙从杭州退休回到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在自家宅基地上办起了这家名叫瀛轩的民宿,并经培训考试,成为一名民宿管家。6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新增民宿管家等18个新职业,对于这个新职业,她直言是对人生后半场精彩的肯定。

  市民政局表示,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市将迎来一波新型“退休潮”,“60”后群体持续进入退休生活,开启人生“新旅程”。

  正在研究养老这一领域的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讲师袁文超表示,已经和即将退休的“60”后,和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传统老人有所不同,被称为“新老人”,他们快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较前代大幅提升,拥有更多财富、更多时间、更开放的心态,呈现出明显的、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标签。

  有钱有闲 更潮更会玩

  穿上帅气的骑行服,骑上喜欢的机车,和一群年轻人飞驰在路上,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享受机械和金属的冲击所带来的刺激。德清县阜溪街道兴山小区居民赵洪敏是一名“60”后,也是一名机车发烧友。

  “最多的时候买了7辆机车,现在剩2辆了,这辆是乌拉尔边三轮,23万元左右。”赵洪敏如数家珍地介绍,玩机车不是为了竞速,是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去更多的美丽地方。

  “因为机车,我和一群年轻人成为朋友,不管是心态还是认知都变年轻了。现在我知道的一些新鲜东西,不输年轻人。”提及此,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早年从事耐火材料销售,让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如今,赵洪敏的生活远比想象的精彩:骑着机车户外露营,组织车友公益骑行,自驾车全国游,又不喜欢住酒店,而是随车而住。

  如今,一群非传统定义下的“新老人”不断解锁新活法、新潮流:他们积极走T台、唱K歌、玩快闪、练瑜伽、跑全马、拍抖音、打网游,甚至挑战极限运动等,让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新老人”的价值标准、消费观念等随着社会剧烈变迁而不断转型,他们的潮流生活可从市商务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的一组数据上体现:2021年,我市60岁以上的“新老人”选择在KTV下午时段消费,这一数字较“80”后“90”后等青年群体高出30个百分点左右,老人外卖订单量增长近5倍,网上购物占比近三成。

  永远学习 更注重精神世界

  “新老人”退休后没有了朝九晚五的职场羁绊,但他们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新老人”回归内心,重视自身需求,用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实闲暇时光,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与层次。

  约上三五好友,驾车来到网红打卡点吴兴区埭溪镇狮子山顶,支上一顶天幕帐篷,朱敏和朋友开启了一杯好茶的修心之旅。“我们时常突发奇想找一个地,和退休的姐妹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赏风景、更修内心。”朱敏说,她们会用单反和手机留下美好影像,在抖音等平台记录生活色彩。

  自去年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州分行退休后,朱敏的生活丰富多彩。“在5年前,我就开始为退休生活作规划和准备。”她告诉记者,眼下更专注练字、品茶,有时做些社会公益活动。

  兴趣与爱好,是个体实现终身学习的原始动力和精神基础,这一点在“新老人”群体中集中显现。他们在养老需求上往往有着更加明确的时代属性和个体需求。由于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及范围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同时物质生活又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因此,精神生活愈加丰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已成为“新老人”眼中定义幸福生活的必备要素。

  敏锐捕捉到老人的新型养老需求,作为湖州市首家民办养老机构,南浔区久安老年福利中心的“幸福清单”随着老人需求不断更新,从开始的书画越剧等传统兴趣课到现在新增的抖音拍摄、快闪策划等,每周设有各类课程12项,让入住的老人老有所乐。“抖音拍摄课,我一节都没落下,现在抖音涨粉了不少。”入住南浔久安老年福利中心多年的老人茅力华向记者炫耀,退休前她是一名乡村教师,退休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抱团在福利中心养老,“不被时代所落下,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是有意思的,现在生活蛮惬意。”

  享受生活

  更愿品质消费

  每年夏季,家住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凤凰新村的老人冯新美都会择一处避暑山村度假两个月。“7月中旬出发,今年去杭州天目山脚下的天目山村,那里负氧离子高又幽静,很适合我。”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她一直寻找一处跟自己身心合拍的旅居地,目前天目山村很契合。“一个月大约4000元,但我身心都受到了自然环境的熏陶滋养,很值得。”她说。

  冯新美喜欢穿汉服、旗袍、古风装,为了更能展示吹奏乐器时的美感,没少在淘宝上花钱,“爱生活是一种态度,不为其他所束缚。”

  不委屈自己、愿意为生活品质花钱,是“新老人”的一大特点。“相比以往的老年人,‘新老人’更愿意花钱去买开心。”专研临床心理学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宋国华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新老人”都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的完美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调查发现,“新老人”普遍子女较少,基本完成了买房、子女教育的大块支出,愿消费、敢消费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这背后也是这一老年群体消费观趋于豁达、理性、现代化的折射。

  旅居养老、抱团养老、田园养老、智慧养老……不得不说,“新老人”正在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藩篱,拥抱新型养老模式,对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政府、企业、社会出了一道新考题。

  袁文超建议,针对“新老人”的特点和需求,政府、企业、社会需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服务。比如创新老年康养模式,开发适老化产品,发展老年自驾旅游、老年新潮体育、老年在线教育、老年智慧娱乐等消费新业态,以及建立“新老人”与“互联网+”的联结,开发更具个性化的智慧平台,为“新老人”幸福晚年创造更多可能。

  短评

  跟上“银发族”

  我们常说“这届年轻人”如何如何,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届“银发族”也已经今非昔比。

  他们越来越年轻的心态和越来越时髦的生活理念,帮助自己开启了“第二人生”。民宿管家、时尚潮人、有钱有闲……采访中,这届不一样的“银发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他们不再被“落伍、老古板”等词语标签化,有乐趣、被需要和不掉队等成了他们的“刚需”,并为此积极努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这届老年人太硬核了!我们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都要主动跟上身心都很“潮”的新一届“银发族”,他们在变,我们也要跟上这种变化,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去适应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在享受养老生活的同时,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愿也变得更加强烈,那我们就多创造这样的机会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精神生活上的需求,真正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秦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养老新观察之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深度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码上湖州
   第07版:漫评
   第08版:博览
   第09版:理财
   第10版:湖图
   第11版:图解
   第12版:公益
这届银发族,有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