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枣饼模子

  ○ 许金芳

  新近回老家整理旧物件,翻出了枣饼模子,也让人想起了我们这代人的婚嫁旧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嘉湖平原,特别是太湖沿岸有婚后第三天新妇携夫回娘家谢亲,当天返回,俗称“回门”,娘家要做枣饼送给新妇新夫的习俗。次年正月里,新郎要在岳父作陪下,到新妇娘家给至亲长辈拜年;新妇要在婆婆作陪下,到夫家给至亲长辈拜年,俗称“吃蹄子”,至亲长辈要递红包送枣饼的礼节。特别是新郎在接受枣饼和红包时要邀请拜过年的至亲长辈携家人择日汇集到男方家庭赴宴,以增进双方亲友的相互了解,并作为双方来往走动的开始,俗称“汇亲”。

  我家这个枣饼模子,寿桃型,外径尺寸约“27×11×3”厘米,内径约“11×10×2”厘米,中间繁体“壽”字倒刻,周边桃叶饰纹。它的诞生,记得是我16岁那年,父母亲商量后请来了东阳雕花匠,在家里雕刻了半个月花板,给我添置了一张老式的雕花床,顺便雕刻了那把枣饼模子,材质是黄杨木的。

  若大的一个村子上百户人家都知道我家有个寿桃型枣饼模子,做出的枣饼大小适中,配成对形状好看,四邻八舍的乡亲都来借用。进了腊月,如酥的阳光,晾晒出农人的好心情,村子里的囍事增多。结婚的新人“回门”,新客人新娘子“吃蹄子”枣饼是必不可少的赠品,枣饼模子更忙碌起来,几乎天天不得空闲。笑声伴随着稻米的香气在村里升腾,乡亲们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把日子过得充满滋味。

  祖母是制作枣饼的高手,左邻右舍有什么喜事,都要请她过去帮忙。她做的枣饼总是白中透亮、青中发光、不黏不滞、柔嫩鲜艳、香甜适中。记得那些年,制作枣饼时,祖母会叫我和母亲围在大圆竹匾四周,手持印模,学习按压。枣饼的做法是:取出筛好的糯米细粉倒进陶盆,加入适量的开水,揉匀成团。接着,搡成球,擀出一片片手掌大小的圆形薄饼,加馅包好,再用枣饼模子印压出喜庆图案。最后,放入炊具,慢火蒸熟。出笼时的青的、白的饼子,质感甜柔,老幼皆宜。

  枣饼,主要是在男女青年结婚时用的,寓意祝福早生贵子。其他的仪式不用枣饼,比如生日,就做寿桃(也是一种用糯米粉做的形状如桃子的团子)。枣饼与寿桃的区别是:枣饼是扁形(有专门的木质模板),寿桃就是团子,形状做成桃子似的。但不管是枣饼还是寿桃,单位都是用“对”计量,即1对就是2个。每对分别是一个青的和一个白的组合。无论是青的还是白的,其正面(即上面)都要点红点,镶嵌花色。

  枣饼,故里的民间食品,不但是佐茶的点心,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凡婚嫁更是一种必备的讨彩之物。多少年来,喜庆的枣饼,以及这种“枣饼”婚嫁习俗,至今仍在太湖西岸一带的一些村落,延续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金融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枣饼模子
中年的记忆
云溪古松间(国画)
梯子
进城记
有桔初长成
智钓黑鳢头
荷芰风清(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