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依然需要诗歌

  ○ 关海山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美好生活需要”,笔者认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其要义之一,而文学,在其中担当重要之作用。

  同为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注定了其不相同的现实功用。小说历来被普通读者所接纳,即使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没有多少兴趣的人,也会时常捧读几本小说用来消遣,更不用说,小说还时常会因为某种机缘而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话剧等;报告文学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而描写多的是离自己不远的人和事,甚至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故尔,使读者能够找到共鸣并去关注;杂文和言论曾被喻为时代的匕首和投枪,其不但依附着强烈的新闻效应,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以及尖锐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灵魂深处的认知,自然,被众多的读者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散文和随笔不太具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具有报告文学追随时代步伐的敏捷和近水楼台的心理优势,不具有杂文和言论痛快淋漓的潇洒,但是,它仍然可以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纵古论今,谈天说地,指人议事,信马由缰,最不济,还可以如时下充斥着散文杂志的大量的“无厘头”散文,谈谈孩子,说说老公,聊聊去年的裙子,写写今年的手包,七大姑,八大姨,家具家电,房子汽车,芝麻西瓜,喜怒哀乐,哭哭啼啼,恩恩爱爱,家里家外……

  诗歌,真的是几乎所有文学体裁的上述“优点”它都不具备,甚至,猛一看去,它倒几乎兼备了其它文体大多的“缺点”——很少直接给人带来某种习见的欢愉,由于种种偏见所致,它还要给作者带来“神经病”“酸腐”等不合时宜的帽子,让诗人成为了一种被人嗤笑的怪物。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诗人不为世俗所左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物我两忘,一头钻进“象牙塔”,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呢?

  往小处说,写诗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是一种内心表达的需要,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诉求,往大处说,诗歌写作是一位诗人对时代脉搏的强烈体会和感悟,更是诗人从知性进入悟性高度后审美智慧的飞翔,就像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所说:“我不愿说诗歌是我赖以生存的信仰,但诗歌写作会让我们产生定力和深度,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人是需要一个对应物来证明存在的。写诗对我来说,像一个承诺,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这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在欧阳江河看来:“诗歌一定要跟身边具体的现实联系起来,这是向外;要跟灵魂联系起来,也就是向内……对诗歌的坚守,可以有写作角度,那就是诗歌不能在诗歌里写诗歌,也就是必须在两个平行过程中发生联系:心灵世界的感受,包括疼痛、黑暗、感动和眼泪等;另一个是现实世界。无论消费时代多么汹涌,对诗意的坚持都没有更多伤害。”

  试想一想,每当我们民族遇到大事——无论是喜庆之事,还是灾难——又有哪一次不是诗歌当仁不让冲锋在精神“最前线”?它们出现在报纸、网络或手机上,人们通过诗歌来描述灾难的悲惨和无情,同时,人们又通过诗歌去传递希望和温情,互相鼓励,互相安慰,让痛苦和抑郁化成一首首诗歌,飞向需要抚慰的心灵。当然,在风和日丽的时光里,我们同样呼唤诗歌的滋养,或抒情,或哲理,或朴素,或善良,或陶醉,或感动……“在网络语言铺天盖地潮水般地冲击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时候,在众多以文学讨生活者日渐失去自我、随波逐流的时候,笔者以为,正好是有出息的诗人挺身而出的最好时机——面对流俗保持清醒,面对庸俗坚守个性,面对实惠追求审美,面对泛滥的物质寻觅精神的飞扬!”(杨乐生语)在此,诗歌不仅仅是人们凡尘俗世中精神的寄托,更是一个民族心灵的依赖和归宿!

  是的,若从功利的角度去透视诗歌,它确实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诗歌毕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诗歌的高度,就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高度。何况,诗歌写作对一位作家的文学思维及文学语言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苏童、余华、周涛、贾平凹,到葛水平,等等著名作家,还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单,不都是从写诗开始步入文坛的吗?

  诗歌是文学天地中的水和空气,它无处不在,却又不轻易使人感觉到它;诗歌是我们冬天穿在身上的保暖衣,加一件不见得热,脱一件却寒冷难忍;诗歌是我们精神必需的营养,对,就像苹果,每天吃几个,也没人看到身体有了如何明显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却在对我们的健康起着有益的作用。

  诗歌是在我们民族的躯体上循环了千年的血液,滋润着我们民族的每一寸肌肤。

  过年了,春节来了,让我们再来写诗、读诗,赞美疫情下人们依然坚韧而乐观的生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凝视一棵静立的树
过年纪事
夜 茶
我们依然需要诗歌
菊黄蟹肥
越冬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