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与地方融合发展?湖州师范学院在今年交出全新“答卷”。
回望2006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到湖州师范学院视察,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湖州师范学院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
校地融合,双向赋能。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做优师范的同时做强应用,培养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聚力打造高水平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
■ 搭平台强人才 校地共育夯基础
近日,学校一则喜讯传来!湖州师范学院——吴兴区人民政府智能装备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4个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大院名企”齐发力,是学校探索校地共育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近5年,学校与1000余家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新增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平台200余个。2024年,学校与吴兴区共建湖州师范学院附属安定中学,标志着校地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内外兼修,学校“硬核实力”同步提升。
聚焦国家需求、地方特色和学校优势学科,学校建有国家联合地方工程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2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其中省级重点示范中心5个。
聚焦“六个新湖州”建设和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需求,学校建有智能装备、半导体与光电、生物医药3个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力推进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
营造良木成林境,自引贤才纷至来。
去年9月,南非科学院院士、湖州师范学院罗伯特教授为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新生带来《物理学导论》第一课——《有抱负的物理学家的想法》。能师从“大咖”,师院学子的机会不止于此。2024年,学校举办转化医学院士论坛,邀请多位院士、领域内专家学者做客胡瑗大讲堂。短短3年,学校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7名,省级领军人才14名,引进博士研究生170余名。如今,学校已有21人次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6名教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5名教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学校6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ESI综合排名位居国内高校第227位,ESI全球前1%学科数和学校ESI综合排名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23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主持1项),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的重大突破。
平台搭了,人才有了,师生们的“舞台”也延展了。“两山”理念湖州论坛暨国际研讨会已经举办2届。过去的一年,学校承办“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 助力共同富裕”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第二届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大会,更有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名师名校长太湖论坛、中俄强相互作用系统物理联合研讨会……这一系列高层次的“碰撞”擦出了双向奔赴的绚丽“火花”。
湖州师范学院软硬实力的双向加持,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融思政强科创 实践育人出新招
在艺术学院的一堂《江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课上,师生们正探讨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不断改革育人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教学中,把一门门生动的“乡村思政课”带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将地域特点转变为学科特色,努力实现思政育人与科创实践的精准互嵌。
2024年,学校与长兴传媒集团共建短视频创作基地,《两山故事》短视频正式开机,通过大学生及留学生的视角和语言,把他们在湖州看见的美和幸福,展现到世界的眼前。携手长兴县水口乡申报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持续开展创新设计应用研究和设计服务实践,致力打响“山水画乡·活力创谷”绿色高质量发展品牌。“共富渔歌”案例入选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渔光曲”的帮扶故事。发挥高校优势,选派省级文化特派员1名,市级文化特派员7名,支持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
通过开展案例式、体验式、讲座式教学活动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实现了一二三课堂良性互动。学校2016年成立大学生翻译服务中心,一批教师骨干带领学生团队持续为互联网大会、亚运会等各级各类国际赛会提供语言志愿服务。去年4月,为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开展“翻译纠错与文案翻译”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付诸社会实践。
前不久,唐琼英教授所在团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预计到2027年,每年生产优质罗氏沼虾苗种100亿尾,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亿元!”罗氏沼虾遗传育种团队的师生们都很高兴。花费了6年时间,团队终在2023年获批罗氏沼虾“数丰1号”新品种。2024年,团队与“罗氏沼虾”育种基地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共建的“江苏省(高邮)罗氏沼虾科技小院”成功入选。据了解,近年来团队每年推广“数丰1号”良种虾苗近40亿尾,每年为养殖户创造净利润4亿多元。
另外,学校材料学科团队历经十余年持续研发,解决了无氨氮铁红颜料红相控制的行业“卡脖子”难题,与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实现600万元重大专利成果转化。
不论是公益服务实践,还是科技成果转化,正推动校内外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近年来,学校建立6家技术转移中心,组建100余支服务地方团队,承接服务地方项目2000余项,社会服务经费累计超5亿元!校地联合共谋双赢发展,大学也成为地区发展的强引擎。
■ 暖人心重服务 人才培养显成效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湖州师范学院的教育,有创新、有活力,也饱含温度。
“太瘦了,要好好吃饭!”小葛同学这天突然收到了学校发来的问候短信,并提示已经为她校内银行卡充值了255元。学校这个暖心举动,受到了央视点赞。2024年,湖州师范学院不仅通过“暖胃”行动发放营养补助,还积极开展“暖学”行动,发放国家助学金、新生慈善助学金等20余项奖助学金,惠及学生5000余人次,将“静悄悄”的温暖送到学生心坎上。此外,学校深度挖掘湖学价值,传承弘扬湖学文脉,举办湖瑗文化节,搭建“与青年学生话成长”“从游茶约”“师院最闪亮的星”“草坪音乐会”等丰富多元的育人场景。
这样有“温度”的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温度”的人。
“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我能够穿上印有五星红旗标识的工作服深感骄傲。”湖州师院优秀校友、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惠芳,是非洲患儿的“中国妈妈”。2023年11月,她作为“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在两度援非的经历中,她完成了自己对生命之重的诠释。
疫情期间,校友翟世鹏在车尾上贴的“我是一名医生,如果有需要请截停我”感动了全网。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写照。根植沃土,枝繁叶茂。翻开收录着15万校友的校友录,其中,1400多人成为中小学书记校长,近8000人留在湖州教育一线默默耕耘。还有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全球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校友。
一手向内做好贴心服务,一手向外搭建成才通道。仅2024年,校院两级班子带头走访用人单位260家,新建就业基地32个,拓展优质岗位6200余个,举办招聘活动45场,提供岗位2.5万余个。向下扎根,向上生花。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学生在A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共取得省级以上奖项868项,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近11500人次,参与率超 80%。学校获批4项教育部第3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92%。值得一提的是,2024届普通本专科湖州生源仅占全国生源8%的情况下,学生留湖率达到了25.06%。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校地融合“风向标”,才能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接下来,湖州师范学院将不断深化“校地共育”模式,着力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筑牢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
文/姚玲利 俞虹
本版图片由湖州师范学院提供